close

橄欖油  
低等廉價橄欖油含有致癌物,如無標示 Extra Virgin或 pure 不可食用。

以榨過油的殘渣製成的低等橄欖油(macro olive oil)發現有碳氫化合物,

「賓士皮爾林」(benzopyrene苯駢菲焦油腦)的致癌物,在國外已下令撤

架,購買時應小心辨識,免傷害身體。

消費者選購時應注意包裝標示:

Extra Virgin:「特級油橄欖油」,表示第一道榨出的,可以生拌沙拉及青菜或煎、煮、炒、炸。

pure:「純橄欖油」表示第二榨及第三榨榨出後,與初榨油依一定比例調配而成之次級油,可以

          煎、煮、炒、炸,但不可生拌沙拉或青菜。
Oliver Oil 或 Macro Oliver Oil:「低等橄欖油」表示第四榨或第五榨以上,以熱榨出之油,因

          可能含有致癌物,一般作為工業用途、飼料、燈油等,不可食用。

  1. 維基百科的條目說明,橄欖油的製法程序為研磨、壓搾、分離、精煉。先將果實研磨成糊狀,再以高壓搾出原油;又因原油中含有水份,因此需經分離油水程序,最後則濾除其中微量的雜質。這個程序完成後的油叫作 Virgin oil,但若其品質精良,符合更高標準的規範時(更低的自由酸,更少的缺陷)就叫作 Extra-Virgin Oil。
  2. 文章中提到,橄欖油的物理性搾油程序只有一道,所以無所謂第二搾的油。搾油剩下的果泥會含有約 2~6% 的餘油,這些會交由「化學工廠」進行萃取,而非搾油工廠。
  3. 日前新聞報導中也曾提到,pomace olive oil 之所以會有致癌疑慮的主因在於萃取過程,是以溶劑將果泥中的餘油稀釋出來,再將溶劑揮發而留下橄欖油。其問題主要在於溶劑的安全性,以及是否殘留。
    對此,相信大家可以認同所有產品在品質上都應是醫學用途 > 食品 > 飼料 > 家用 > 工業用途。因此,以食品用途來販售的商品自然是以相對較優的品質為選擇標的。按此原則可以合理推論,果泥中剩餘的 2~6% 橄欖油並不符合食品用途,即使加工程序可以作到完全不殘留溶劑。
  4. 根據本次爬文,發現原收錄內容未清楚交代來龍去脈,特此補充以便大家修正即定認知。
    在食品安全問題上,大家可以從製程及產品等級來判斷其適用情境,切勿單純以品項名稱作為購買的憑據。
arrow
arrow

    My Food 賣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